第302章 行至杀虎口-《都市唐少》


    第(3/3)页

    好在,车上人不多,而唐一山选择的位置又都靠后,其他乘客也都没有过多的注意这几个貌似来自大都市的年轻人的一样举动,倒也相安无事。

    出乎唐一山意料的是,这一路三个小时的行程,尽然没有遇到任何的事情。

    除了中途司机因为太累停车歇息了十分钟之外,还真没什么情况。

    唐一山不禁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一点疑问,或许是自己疑神疑鬼了吧,或许的确是对手开始全面进攻了吧!

    唐一山摇摇头,慢慢放松了警惕,未必双眼,自顾自的休息了起来。

    三个小时不间断的全神贯注,也是很费神的。

    唐一山虽然自从修炼了天机神拳后,体制大大改善,可是三个小时的提神运功也是很耗费神念的,况且,前边就是杀虎口了,过了杀虎口既是汉城了,对方也不可能在这个地方动手了。

    因此,唐一山闭目养神,渐入佳境!

    杀虎口明时称杀胡口。明朝时蒙古贵族南侵长城,多次以此口为突破点。而明王朝派兵出长城作战,也多由此口出入,所以起了这么一个杀气腾腾的名字。清朝统治者对蒙古贵族采取怀柔政策,将“胡”字改为“虎”字。由此杀虎口之名沿用至今。

    杀虎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土筑,万历二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明万历四十三年在杀虎口堡外另筑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长、宽、高、厚与旧堡皆同,两堡之间又于东西筑墙相连,成倚角互援之势。

    着名的走西口,就是出在此地。

    清初,长期镇压农民起义和抗清的战争,造成北方长城以内生产极大破坏,各地田地荒芜,屋宇残破,人丁流亡。大批山西、陕西、甘肃和部分河北的破产农民、战败的农民起义军,或“携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离乡,冒禁私越长城,“走西口”,去归化”“觅食求生”当时流民由土默特而西,或向蒙民租地垦种,或入大漠私垦,形成“走西口”的迁徙群体。

    加之清朝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推行喇嘛教,大兴寺庙,大量招徕山西、陕西、河北工匠和破产农民;明末,遭林丹汗兵祸,丁口锐减的土默特领小顺义王为补充丁口和苏木(佐),不分民族破例纳丁编佐,以补足3o个苏木(15o户丁口为1个苏木)的缺额,山、陕流民纷纷前来加入蒙籍;随着清朝对蒙古封禁政策的松弛和历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而破产农民队伍的不断流入,“走西口”的人渐由土默特而西至阿拉善、额济纳等旗耕牧就食,至解放前延续不断。解放后才结束了“走西口”的痛苦历史。


    第(3/3)页